(《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对老百姓来讲,日常的比如说出去旅游,海外购物等等,可能就显得拿人民币买就比较便宜。另外,你可能投资的一些境外的投资的资产换算人民币就贬值一些了,所以这对投资来讲不是特别有利的。在国内消费,有些产品可能因为进口的时候原材料价格下来了一些,会便宜一些,进口产品也可能便宜一些,这是对老百姓来讲。对企业来讲,可能影响面更大一些,主要是出口企业。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价格竞争力可能会有所下降,这是都能看得到的。对于进口原材料的这些企业来讲,可能进口成本会有所下降了,但是我觉得对企业来讲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影响。也就是说,当你的出口竞争力下降到一定程度,那么你原来一些靠低成本,低价格那些模式不行,扛不住,可能给它带来压力,迫使企业要想新的辄,想新的出路。我们现在提出来就是经济转型,就是被迫转型,转型压力很大。
还有,不仅仅是出口企业,对于我们国内的企业也有一个竞争。煤炭,我们国内有一些生产企业的成本是比较高的,现在进口的煤炭从一些周边国家进口的煤炭反而更便宜,所以有些煤炭的行业里用煤就是买进口煤,不买国内企业的,对国内煤炭生产企业是一个比较大的压力。
张鸿:人民币升值给出口型企业带来特别大的压力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前天我在香港待了一天,然后也帮着朋友买东西,就觉得很多大陆的人在那买东西。现在想想五一的时候,那些大妈去买黄金,可能也不仅仅是因为黄金暴跌,可能也是眼睁睁看着它比内地要便宜那么多,你买一件T恤刷卡100块钱,标价100块钱已经比内地便宜了,然后紧接着又会接到一个短信,兑换了汇率等于打了8折,所以你肯定是觉得相对便宜。对普通人来说,你和境外有接触这事和你才有关系,你要和境外没接触,你在国内花钱,那可能有的相对来说还贬值,购买力下降了。
企业其实是我们特别担心的,尤其是出口企业,因为我最近看报道才知道,比如棉花,印度,巴基斯坦比我们的成本低,再加上人民币相对来说一升值,现在你如果从印度,巴基斯坦进口棉花到中国来,比在我们这都便宜,所以这就压力就很大了,所以对我们这些出口型企业确实是逼迫着他们转型,或者是政策有个扶持等等。因为有一些企业它现在不敢接单了,尤其不敢接长单了,它接短单。比如我接100美元的单可能没问题,但是我接了这个单,可能我要做4,5个月,做4,5个月以后就不值钱,因为人民币相当于我的成本,成本增加以后,本来我算我是挣钱的,但是我到最后交割的时候,交单的时候我反而赔钱了。
此外,现在出国有好处,网上有很多这种技巧,比如你要出国,你先别急着买往返,因为你要先花人民币买单程,然后到那,你再以美元,以日元买返程的,你就占便宜了。
赵锡军:出口企业必须要进行结构调整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从目前来看,美国人对日本人的宽松政策在安倍上来的时候,它是认可的,它没有提出特别多的歧义,但是这个政策执行的效果可能超出了美国人的意料之外了。因为日本短期内的出口上去了,它的国内的经济开始往上走了,企业的利润增加了,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面,它的产品跟美国产品构成了竞争,所以影响到美国了。美国人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影响了,它可能会提出来一些要求遏制,或者是要警告一下日本。
总得来看,美日之间有一个分担国际压力的机制在里头,因为一开始美国人最早搞的是量化宽松,现在搞到QE3了,然后日本刚开始搞。那么一开始,美国人承担了比较大的压力,舆论的压力,国际的压力,所以它需要有个小兄弟帮它来承担一下这个压力。然后等到这个小兄弟接了棒以后,反过来会影响到美国了,它又觉得这接棒接的有点多了,所以它要控制一下,打它一下。
我们主要考虑国内因素,确实对人民币肯定是有影响的,对中国的经济,特别是进出口是有影响。因为日本日元开始贬值,欧元也在贬值,加上美元也是在不断的时好时坏,但是贬的居多,人民币相对来讲,升值的压力就比较大了。我们现在如果不采取任何的对策,我们只是简单的来顺应一下,那可能会构成一些不利的影响。对我们来讲,我们还是要有一些对策的,特别是对一些出口企业来讲,我们要让它进行一个结构调整,但是又不能调整的力度太猛,要有个度,因为这是被迫的,但是不调整,你又找不到新的出路和新的市场,所以调整以后提高你的产品的竞争力,不是靠价格去竞争,你需要靠你产品的质量,高技术的含量以及品牌等等来占领市场,而不是靠便宜的价格,这很重要。
张鸿:中国在使用货币政策时比较谨慎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现在说的安倍经济学比较猛,他准备把它货币的量两年之内差不多翻一番。这就比较狠,但是这些发达国家好像对它比较宽容,说明安倍的手腕也了得,但是其实美国反映最多的其实是它的各个协会,尤其受冲击比较大的协会,比如汽车业协会现在已经跳出来了,然后它更多的影响的其实是周边我们这些国家。比如说韩国、泰国,包括台湾地区等等。比如说它和韩国直接的产业的重复、直接竞争特别厉害,就像钢铁业、还有半导体业。我看3月份的数据,韩国对日本的出口大幅下降,钢铁和半导体大幅下降,问题是这两个产业在美国是它们直接打的,所以韩国对美的出口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因为日元一贬值,它就显得便宜,所以它在美国的竞争力就上来了,所以这也是韩国为什么也要采取这个措施,它也降息,我不愿意叫战争这个词,它像多米诺骨牌。韩国在这个政策上还有一些空间可以用,它不像中国好像用起来的时候还要有一些考虑。
赵锡军:汇率会给我们的结构调整带来双刃的影响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实际上,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还是维持在一个相对比较高的速度,虽然比前两年已经有所放缓了,在7%多一点,目的就是我们要用这个时机来进行结构的调整,但是结构调整是非常长的时间,那么汇率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双刃的影响,有可能会加速我们的结构调整,但也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结构调整的速度。好在我们国家目前处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同的层次,那么东部地区可能对汇率的影响大一些,它的结构调整应该做的力度更大一些,中西部地区可能相对汇率的影响会小一些,所以它可能还会继续沿着一些传统的投资、消费方面来发展,但总的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一定的空间。我觉得用空间来换一个结构调整的时间,把调整时间能够留的更足一些。
其实现在汇率的变化,它不是说完全是经济基本面的因素的影响,有的时候它可能会更多的是反应一些短期的投机性的资金在国际市场上面的流动带来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把握好汇率变化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究竟是我们基本面出现了变化,还是说投机因素占据主导地位,避免投机因素带来这些资金跨境流动给我们带来冲击。
张鸿:要谨防热钱的流入 我们的通胀压力在加大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在这个过程中,我特别提醒我们要谨防热钱。尤其是在4月份,我们出来了3月份一些数据,比如说3月份的出口,对美国出口下降,对欧盟出口下降,对日本出口下降,我们重要的出口国都是下降的。其中对香港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对台湾出现了大幅度上涨,但和台湾、香港的口径又不匹配,当然官方说因为我们统计口径的差异,所以造成这样一个不匹配,但是我们还是要小心背后有没有热钱。仅仅因为人民币的升值,或者它那边的贬值。因为钱一定是逐利的,它一定想尽办法,它不通过假出口,虚假报关等等办法,它也一定会想别的办法进来。因为即使它到大陆来不投资,就光赚你的利息就行了,就是把日元换成了人民币,然后就光赚你利息就行了,何况它可能还会投资到房地产,投资到股市上来,还能再获一笔利,所以这时对我们,通胀的压力是特别大的。
丁志杰[微博]:要防止人民币出现阶段性的贬值的风险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从未来看最主要的因素可能是对过去升值压力的释放,所以说目前人民币升值不应该说是趋势性的,是一个阶段性的,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在外汇市场上,盘中交易人民币依然出现较大的相对于中间价的升值,所以人民币未来应该说总体会保持一个强势,但是在今年年内,由于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不确定性,我个人认为,我们同时要防止人民币出现阶段性的贬值,这样一个风险。
丁一凡:人民币坚挺是强迫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的压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对于总体中国制造业而言,可能人民币坚挺人口困难,也是强迫企业来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出新的产品的一种压力,当年德国马克相对于美元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就不断升值,其他国家对美元汇率都在升值,在这种背景下,有的国家就采取了让自己的货币贬值,来赢得出口竞争力,但是德国就没有采取这种方法,就让马克升值,马克升值过程中间,其实企业就遇到了许多出口困难,所以这些企业就不得不拿出更好的产品来对付市场竞争,其结果是整个在七十年代马克相对于美元上涨了好几倍,但是德国的出口产品越来越有竞争力,因为它造得越来越好,创新越来越强。
张鸿:我们应该放松一些管制 对外有更多的投资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倒觉得不是抄底美元,而是我一开始也说我们去香港购物,去美国购物什么的。其实你应该有更多的投资,民间的投资,包括个人的,可以允许他们到海外去,在这个时候。我们既然说可以买更多的资产,那就让他们去投资好了,这个时候要放松一些管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国内现在钱多,人民币的发行不得不多,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管制了很多资本,所以它不得不换成人民币。
赵锡军:跨境投资肯定是我们未来的方向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觉得要去跨境进行投资,那肯定是我们未来的方向,包括我们现在鼓励企业走出去,鼓励一些金融机构走出去,这都是我们将来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一个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