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中韩两国建交20周年。建交以来,两国各领域友好合作不断深化,文化往来频繁,经贸合作更是突飞猛进。中国已超过日本、美国,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韩国则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中韩自贸区协定(FTA)谈判已进行4次磋商,2013年或迎来关键性转折,围绕中韩、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以及未来中韩双边贸易的走势,《经济》记者在韩国驻华大使馆专访了韩国驻华大使李揆亨。
据中国海关统计,20年来,中韩双边贸易一直呈快速发展态势,双边贸易额从1992年的50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近500亿美元,10年上涨了近9倍;从2002年的近500亿美元跃升至2011年的2456.3亿美元,增长了4倍。李揆亨预测,“中韩贸易额2012年将达到2500亿美元,2015年达到3000亿美元也非难事。”
中日韩自贸区的设想于2002年首次被提出,三国领导人同意首先开展相关民间学术研究。2009年,三国领导人就尽快启动三国自贸区达成共识,直至2012年11月20日,三国经贸部长同意在2013年年初举行三国自贸区第一轮谈判。从设想到有明确时间的正式谈判,这个过程走了10年。早在2012年5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就达成共识,将于年内启动中日韩FTA谈判,但之后由于中日局势紧张,三国磋商往后拖延。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上半年,中韩就已率先启动了中韩自贸区谈判,这导致了韩日两国的不同心态——韩国不急于推进中日韩FTA;而日本却很焦虑,担忧韩国先于日本从中国市场受益。对于此,韩方态度明确,正如李揆亨对《经济》记者说的,“目前讨论建立中日韩三国自贸区,还为时尚早,我们应该尽量从扩大各国利益方面考虑。为促进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我们必须考虑各方互惠大于损失的原则。”
对于中日韩自贸区正式谈判的具体时间,李揆亨说,“2013年1月,我们可能会进行磋商,目前并不急于求成。我们需要听取更多产业与企业的意见,更努力促成磋商。”
不过,李揆亨指出,中日韩三国的总人口超过15亿,这是个巨大的市场,“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会减少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人才、资本商品等可以更加自由的流动,厂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市场和收益,消费者则可获得价格更低的商品,中日韩三国的整体经济福利都会有所增加”。此外,建立自由贸易区还能有效地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从产业优势互补方面而言,中国农业具有比较优势,韩国的矿业更具优势。那么,两国未来的谈判是否会集中在产品优势互补方面呢?李揆亨认为,韩国选择与哪个国家签署自贸区协议,并不是出于取长补短的原则,而是看对韩国的惠利因素有多少。他指出,韩国也与很多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自由贸易是为了企业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展开竞争,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韩国已与新加坡、欧盟、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自贸协定,而与其最大贸易国并且是近邻的中国还一直在谈判中。李揆亨说,任何事情都会有不同的意见,有些人支持、有些人反对,相信在中国也一样。“韩国政府的态度是推动自贸区谈判,尽管双方已在贸易自由化、减税等问题上交换了意见,也表明了相互的立场,但是现在预言何时能够签订协定还为时尚早,预计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
随着中韩两国间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两国间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呼声在韩国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两国贸易结算仍以美元为主,造成双重汇兑负担,结算金额受美元汇率影响。
对此,李揆亨指出,中韩货币互换规模不断扩大,直接使用人民币和韩币交易能节省很多转换费用。“据我所知,韩国已与中国达成协议,将用59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来鼓励在双边贸易中使用韩元及人民币,中韩的经济合作会持续增加,相互间的依存度也会增加。”
面对未来中韩双边关系的发展,李揆亨坦言,“韩中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最近韩国在中国山东、广东等地都有经济交流活动,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到企业层面,两国的经贸交流都很积极。相信未来中韩两国的新领导人都会携手促进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记者手记:
约访韩国驻华大使的过程很顺利,但是进入韩国大使馆却是“关卡”重重,我们被要求交出所有电子设备,在表明媒体身份和相关设备的重要性后,保安人员才允许我们只能带录音笔和相机进入。原以为大使先生也如门禁检查这般严厉和冷酷,在交谈过程中才发现,他时而低头思考、时而舒缓眉头、时而略带小幽默的忍俊不禁,使记者不禁想起韩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里那位表面上一本正经、权威最胜,却又通明理还总带有冷幽默的“爷爷”。谈到在俄罗斯任大使与在中国当大使最大的不同之处时,大使先生俏皮地说,“在俄罗斯我能看出自己是外国人,但在中国就不一样,我不觉得自己在国外,因为两国人民在外貌特征、文化和饮食各方面都太相像了”。大使先生还特意领我们参观他颇为喜欢的一幅小篆作品,上面写着“中韩友谊长存”,大使用普通话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出来,然后发出爽朗的笑声,为他自己的中文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