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网站首页
WTO | 自由贸易协定 | 国别专栏 | 贸易实务 | 商务 | 进出口统计 | 配额
现在位置:频道首页 >> 信息正文
加工贸易“双降”的背后

发表时间:2011-12-29    作者:张莉  发表评论



  加工贸易曾经占据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金融危机以来却呈现年年失重的态势,2011年更是出现了增速和占比双降的局面。其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哪些问题?

  加工贸易曾经占据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金融危机以来,却呈现年年失重的态势。2011年,我国加工贸易继续呈现双降趋势。一是增速下降,1月~11月,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11903.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其中,出口7611亿美元,同比增长13.6%;进口4292.8亿美元,同比增长13.2%;进出口增幅较2010年减少了13.6个百分点。二是占比下降。1月~11月,加工贸易进出口占我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为36%,较2010年年底减少了2.9百分点,较2008年年底则减少了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的双降既是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的反映,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向的宣示。双降的背后更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3个事实,需要予以高度关注。

  产业发展步入新阶段

  从1978年广东省东莞市签订第一份来料加工协议到2011年,我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增长了700多倍,这一增长与我国工业化发展有着深层联系。相关模型显示,一国工业化水平指数在30~50间是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期,其后,随着该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加工贸易发展会逐渐减弱。1978年,我国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10左右,1995年20,2000年为40,2008年为60,2011年已达到近70。而同期,1995年我国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为47%,2000年达到48.5%,2008年为41%,2011年则降至36%,与模型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加工贸易的下降也正显示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产业发展步入新阶段,以资源、能源消耗为代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将转向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模式。但从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发展轨迹也应看到,中国的工业化有很大程度上是外资主导的“被工业化”,这种“被工业化”也反映中国的产业化发展动力不是来自内部,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仍需稳固,产业结构调整需更多关注内在动能的集聚。

  国际分工地位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的30年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外资的大量进入带动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这也成为我国顺应国际产业转移、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重要手段。

  历史数据的分析显示,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规模与外商直接投资呈同步增长的线性关系。1月~11月,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占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2.9%,较2010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较2008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同期,我国实际使用外商投资金额同比增长13.5%,增幅较2010年和2008年分别下降了3.9和10个百分点。

  成本低廉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配套生产能力使得中国一度占据微笑曲线低端,成为国际分工中的“世界工厂”。但随着国际分工从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发展,即国际分工利益不再取决于企业产权和产品的产地,而取决于参与国际分工要素的质量,“世界工厂”也开始出现角色的变化,加工贸易的降低更是这一变化的体现,我国将不再仅参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加工部分,而是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本、制度环境等优势竞争要素参与到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中高端部分。

  贸易体制逐渐走向成熟

  从1979年我国出台第一个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关于发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到2011年12月商务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家对于加工贸易的政策调控由鼓励与促进发展转向规范与推动转型。具体表现为3个阶段,1979年~1988年以鼓励发展为主,1989年~2003年以规范管理为主,2004年至今则以调整结构、推动转型为主。加工贸易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对外贸易体制从探索逐渐走向成熟。对外贸易管理的思路已更加符合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对外贸易的政策调控已更能体现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需求,更加尊重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最新出台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立足国情,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实现加工贸易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可以说,意见已为未来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世界经济已步入调整发展新周期,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外需减弱、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压力加大、人民币汇率升值都增加了加工贸易的发展困境。种种迹象显示,加工贸易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事实,不应强求加工贸易还能重新实现量的突破,应更多注重加工贸易与产业化的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水平的协调发展,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的协调发展。给市场以更多的主导权,给地方以更多的决策权,为加工贸易营造更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市场发展环境。

稿件来源:国际商报

短信订阅】【信息定制】【发表评论】【收藏此页】【纺织通】【联系行业分析师


  相关资讯  
  • 加工贸易连降遭遇困境 多地新政鼓励转型中高端 2016-07-04
  • 加工贸易转移东南亚趋势强化 19.2%的日资纺企将在中国扩大生产规模 2016-06-24
  • 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解读《国务院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2016-02-25
  • 中棉行协:棉纺织加工贸易是否能拨云见日? 2016-01-20
  • 加工贸易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财政支持力度将加大 2016-01-19
  • 国务院半月推两新政稳外贸 加工贸易新政落地 2016-01-19
  • 两部委关于公布《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公告 2014-12-25
  • 全球价值链统计诠释中国勤而不富:以加工贸易为主 2014-12-25
  •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内容:
    查看更多评论
    请您注意: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
       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发表的作品,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 图片新闻
    信息搜索
    关键字:
    类  型:
    热门关键字: 配额 产业 家纺
    分类查询
    政策: 法律  法规  公告
          规章  通知  预警
    政府: 国务院 国资委 发改委
          商务部 外交部 财政部
          外管局 海关 央行 税务
          质检 工商 协会 商会
    机构: WTO DOC CITA
          USDA JCCT
    区域: 美国  欧盟  印度
          日本  韩国  巴基斯坦
    贸易: 进口 出口 配额 争端
          结算 技巧 信用证
    投资: 案例  环境  策略 
          分析  走出去
    产业: 战略  升级  集群
          趋势  品牌
    财政: 融资 理财 消费
          出口退税
    金融: 外汇 期货 资本 保险
          银行 股市 债券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信息定制
    第一纺织专业网站群  
    CopyRight ©2005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