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谈起服装生产大国,多数人的脑海可能会马上浮现出“Made in China”;的确,现在很多服装都在中国制造,中国早已成为了“世界的制衣厂”。不过,假如时间倒转几百年,情况就截然不同——印度纺织品当时风靡全球,成功外销到日本、东南亚、西亚,甚至遥远的欧洲,对世界的服饰文化影响深远。
亚洲文明博物馆的前南亚高级研究员格丽克里斯南(Gauri Krishnan)博士说:“作为转口港的新加坡对印度纺织品在东南亚的贸易和普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本地区的娘惹、马来和爪哇传统服装都受到古代印度纺织品的影响!”
亚洲文明博物馆从即日起举办的展览,“贸易的图案——印度纺织品出口史1400-1900”(Patterns of Trade—Indian Textiles for Export, 1400-1900),讲述的便是印度纺织品的贸易故事。展出的70多件珍贵印度纺织品包括装饰布、桌布、外套和裙子等,每样都是当局精心挑选,耗费巨资从世界各地购买回来的古董。这些展品将成为亚洲文明博物馆的永久收藏,并将长期展出。
印尼望族保留古印度纺织品
该馆的东南亚研究员大卫汉高(David Henkel)表示,古代的印度纺织品素质优良,颜色多样化,图案吸引人又耐用,是物有所值的物品,因此许多达官贵人都喜爱收藏,并代代相传。他说:“印度自罗马时代便开始出口纺织品,其贸易量在17及18世纪更达到巅峰。欧洲商人会携带大量的黄金和银子远渡重洋到印度购买纺织品,然后再把它们带到东南亚换取香料。这就是所谓的印度洋贸易。”
大卫汉高说,在世界各地已经很难找到完整的古印度纺织品,博物馆的多数藏品都是从印度尼西亚购得的。他说:“我们在偏远的苏门答腊、安汶和马鲁古群岛找到一些完整的印度纺织品,由于它们质地优良、手工精细,因此获得当地望族保留,代代相传至今。”
“贸易的图案”展分成4个展区,进门是“介绍区”,访客可了解印度纺织品出口的背景。接着便来到“制作区”,通过影像和展示品了解印度人如何采用各种独特的方法编织布料。第三个展区介绍的是印度纺织品的出口市场。第四区则是介绍印度纺织工业对世界的影响和它的没落。
大卫汉高说:“古代的印度纺织工业非常有灵活性——外国图案传进印度后,工匠便会根据不同的市场设计不同的图案。这些印度纺织品出口到国外后也影响当地的布料设计,启发新的图案;印度就是这样不断地同外国进行双向交流。印度纺织品的出口史述说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故事!”
其实,现在许多英文的服饰用语都源自印度,例如khaki(卡其)、pyjama(睡衣裤)、sash(腰带)等;从这些用词便可以看出古代印度纺织品对世界的巨大影响。
●“贸易的图案——印度纺织品出口史1400-1900”
即日至2012年6月3日
星期一:下午1时至晚上7时 ;
星期二至日:上午9时至晚上7时(星期五至晚上9时)
亚洲文明博物馆(Special Exhibitions Gallery)
入门费:8元。6岁以下、学生、教师、全职国
民服役人员和60岁以上者免费入场
查询网站:www.acm.org.sg
两块珍贵的纺织品
在这个展览里,最古老的展示品是一块生产自古吉拉特邦(Gujarat)的布料,制作时期推断是13世纪,至少有600年的历史。布料上描绘了3名女战士同一只象头狮身怪物作战的情况,栩栩如生。
博物馆的另一件珍藏生产自印度东南部的科罗曼德尔海岸(Coromandel Coast),是一块18世纪的装饰布料。有趣的是,从布料的设计来看,它应该是外销欧洲的产品,但是不知为何却出现在南苏门答腊。
格丽克里斯南对这件纺织品赞不绝口:“视觉上,这布料的花朵色彩鲜艳夺目,非常养眼和吉祥。从技术上来看,它更是造工一流,有多种质感,制作非常精致。为了取得这样的颜色素质,工匠必须重复染色二三十回,当时不会有太多人拥有这样高的技能。可惜的是,现在这种技术早已经失传。”
大卫汉高透露,为了提升收藏知识,他特别前往印度视察当地的传统纺织业,感触良深。“我看到当地人还在继续经营祖先留下来的纺织业,他们做出的图案传承自古代,我在那里仿佛找到了古代和现代的交汇点。这感觉实在太神奇了,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格丽克里斯南则兴奋地说:“我最大的挑战是要努力地把每件纺织品背后的经济故事、生产故事等叙述出来;对生产这些布料的幕后人物,我非常感兴趣。这有点像找出谜语的答案,我希望能找出它们的故事,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