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一直在双边关系略为紧张的情况下快速发展着,而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和多样化。从最初的贸易不平衡到反倾销、反补贴再到知识产权保护和劳工标准,中美贸易摩擦经历了不断演化和升级。本文拟在此背景下探讨中美贸易摩擦的新趋势及现象背后的经济、政治及社会原因。
贸易摩擦:日益复杂的新问题
美国是世界上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最多、力度最大的国家。自1980年7月2日美国对中国薄荷醇进行首次倾销调查以来,共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了100多项反倾销措施,涉及中国产品的范围非常广泛,如纺织、家电、家具、化工、五金及农副产品等制造业,涉及的金额呈扩大趋势。反倾销摩擦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形式。
反补贴是继反倾销之后的另一种非关税壁垒。2006年11月20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宣布对来自中国的平张涂布纸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2007年2月2日,美国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申诉,指责中国为国内制造商提供补贴以刺激钢铁、木材产品和信息技术行业的出口。
技术性贸易壁垒摩擦是两国贸易摩擦的新形式。目前,美国设有技术标准和政府采购细则等在内的标准5万多个,私营标准机构、专业学会以及行业协会等指定的标准也有4万个以上。中国几乎所有出口产品都受到美国技术标准和法规、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包装要求、检验和检疫规定以及环保等方面设置的限制,两国在技术贸易领域经常出现摩擦。
知识产权摩擦也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新内容。知识产权、专利的外溢会影响到美国在对外贸易中的获益。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增强,美国在华利益涉及知识产权的份额日益增加。2005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推出《特别301评估报告》,提出中国知识产权侵权程度达90%以上,给美国造成28亿~35亿美元的年损失,将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
新趋势:摩擦不断升级,形式更加隐蔽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但是形式更加隐蔽和合法,摩擦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和国际宏观经济稳定等方面的问题,从贸易层面漫延到整个社会层面。
自美国2004年3月18日上诉WTO指控中国对进口半导体征收歧视性关税以来,单一的单边诉论正在演变成多边诉讼,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纷纷加入诉论中国倾销和补贴的贸易中来。美国还经常通过国内立法,将发起贸易摩擦的手段逐渐变成一种合理、合法的措施。美国针对中国的反补贴调查也同样如此。在中美贸易逆差日益扩大的同时,美国开始把贸易逆差归结于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日益高涨。贸易摩擦由微观层面转向宏观层面。
中美贸易摩擦还披上了“人性化”的外衣,由最初的贸易壁垒开始转向社会壁垒。将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陆贸易挂钩,是美国继环境标准、技术标准之后对中国产品的出口设置的又一非关税壁垒。2004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强制推广社会责任标准SA8000认证。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被削减而新的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且越来越隐蔽的新形势下,SA 8000很有可能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最有力工具。这种很容易被扭曲的以劳工标准为本质的SA8000将可能演变成为一种杀伤力很强的社会壁垒。
原因:贸易发展不平衡
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是双方之间贸易发展不平衡,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严重。自200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后,双方之间贸易差额不断扩大。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最大出口市场和顺差来源地。
从国际制造业转移的视角探究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就不难发现中美贸易差额正是产业转移的结果,更进一步说是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转移的结果。在中国的出口结构中,有一部分是由内资企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另一部分是由中外合资或独资企业生产的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的产品。这部分产品出口占中国总出口额的60%以上,是构成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部分,其中利益的大部分为跨国公司所得,中国只得到其中很少的加工利益。因此,在中国外商投资企业中占大部分份额的美国跨国公司,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中美贸易在统计数据上的不平衡,但是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背后隐藏了美国企业及关联产业的巨额隐性收益。
一项资料表明,如果扣除跨国公司的关联交易,美国贸易逆差将下降2/3,对华逆差下降30%;扣除在华外资企业出口的因素,美国对华逆差将减少73%;如果再扣除加工贸易部分,这个数字将减少91%。所谓的“中美贸易摩擦”实际上是产业国际转移背景下的国家间利益博弈,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低端制造业转移,是跨国公司进行生产和经营环节的重新配置的结果。
在中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的同时,中美贸易关系并不完全是以市场和利益为唯一要素,而是同时受到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等非经济要素的影响,使得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往往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由于中美意识形态的不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美国越来越感觉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实力和雄厚的竞争力,美国的反华势力认为中国是其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从全球战略考虑,美国并不希望看到一个日益强大的可与之抗衡的中国出现。于是,当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充溢于美国市场时,美国人惊呼“中国制造”抢走了他们的饭碗时,“中国威胁论”应运而生。
在这场贸易战争中,中国也有一些促使贸易摩擦恶化的因素存在。由于我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商品结构低下,再加上我国人力资本相对便宜,出口商品在价格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客观上会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冲击。我国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在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的情况下,贸易摩擦的恶化将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稳定出口的情况下,应进一步以扩大内需的方式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企业缺乏行业自律,低价竞销现象严重。就市场结构而言,我国直接出口和经香港转口的出口中有65%是以欧美为目标市场。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对美国市场出口量大且急剧增加势必会对当地市场产生冲击,从而成为被指责的对象。中国出口的商品中,以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商品以及机电、电子等附加值低的商品为主,而这些产品大多是与创造就业机会密切相关的,从而对进口国的就业产生冲击。
我国企业在利用国际贸易法保护自身利益方面的能力显得相当的弱。首先是对国外的反倾销法、反补贴法等贸易法规不够了解,为应诉收集材料所需的成本过大,聘请相关专业人士如应诉的律师的费用惊人;其次,国内很多企业存在“搭便车”思想,不愿意联合起来出钱应诉。因此,中国企业应该提高反摩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