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服装买手、时尚买手的报道频见报端,“买手常常游走于世界各国,满世界地去捕捉时尚信息;每个季节各大国际品牌发布会T台都会给他们预留VIP座位,忙碌的身影遍布巴黎、伦敦、米兰……”看似光鲜的描述,让很多年轻人将从事买手工作纳入自己的职业规划。
然而,荣耀越大,责任也就越大。思维的改变和创新,势必引起中国服装零售终端运营的变革。特别是海外流行的买手模式日益引起行业人士的重视,如何结合现有的终端模式,汲取国际服装终端模式的精华,创新行业终端思维,已经成为行业市场发展的必须,也成为我们必需考虑的重要行业问题之一。《中国服饰》杂志专门采访到北京九派机构咨询管理高级顾问邵立刚先生,请他指导我们的买手读者如何面对实战中的主要挑战。
通俗的来说,买手实战中的主要挑战来自两个方面:所采买的商品的消化率(也有的公司称之为售罄率)和该商品在销售过程中所实现的毛利率,将消化率与毛利率相乘,即可得到赚钱的效率,即是成功处理销量和单品利润的关系问题,可以证明一个买手水平的高低,他们也必须站在这两个角度,才能去成功运作一款服装产品。如果一个买手采买的商品毛利率很高,但是卖出去的货很少,消化率很低;或者有的买手采买的商品销售的速度很快,销量很大,可是毛利率很低,这都不是一个成功的买手案例。
达到一个买手追求的最佳销售状态,就要协调好消化率和毛利率的关系问题。这就像一个学生面对考试一样,如果语文考到100分,可是数学只有60分,却不如另外一个语文不那么好,数学没有那么差,两门功课都考了90分的平均成绩高。也就是说一个买手要具备一只平衡矛盾的“手”,他们最大的挑战就是做到消化率和毛利率同时达到最大化。
要做到这两点,要求一个买手必须对商品的数据分析管理体系非常清楚,以此来发现问题,并且解决它们。这是一个配套繁杂的体系,万幸的是,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不单为买手提供决策,同时还可以观察物流、仓储、终端营销等综合决策的软件,可以达到成功检测服装销售和预警的目的,在3月份的CHIC中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消化率可以通过高科技的软件来解决,那么剩下的一个问题,就是毛利率,而这个数字是不能单一来看的。举个例子,如果一种商品的毛利率很高,但是周转率很低,即消化率很低,就很可能会导致这种商品带来很高的利润,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库存。毛利率70%一定比60%好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前者的消化率可能只有50%,而后者达到了80%,那么毛利率低的后者的赚钱效率就比毛利率高的前者更有竞争力。
目前的服装市场中,可以将买手分为三类,即百货商场买手、品牌公司买手和店铺性买手(或者称为代理商买手),现在又兴起一种自由职业买手。在欧美国家及日本,前三种买手的比例分配相对平均,百货公司买手占大约50%,而品牌公司和店铺型买手一共占50%。而中国由于服装商业模式的原因,基本没有百货公司买手,因为中国的百货业不是在做商业,而是在经营一种物业模式,他们出租店面,然后提供保底、扣点等政策,而具体的进什么货、进多少,它们并不参与。而国外的百货公司买手对进驻公司的品牌的进货款式与数量,都有参与和决策的权利。虽然工作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上面提到的用消化率相乘毛利率,产生的交叉比率,对目前四种买手的考核都是适用的。
买手是在商业竞争发展到白热化阶段才产生的一种职业。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买手都是从销售或者设计人员转型过来的,所以在系统化的操作上还不够专业。设计师型买手和销售人员型买手各有优势,也各有弊端。销售人员的逻辑分析能力很强,转行的速度快,但是相对欠缺审美和对流行的把握,而这种非标准化的能力提高起来又比较难;设计师对时尚流行的触角很敏锐,但是缺乏数据分析运算能力和销售管理知识,一旦设计师突破了分析数据方面的瓶颈,往往能成为很高层次的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