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永道(PWC)2009年4月就英国制造业现状和前景发布了题为《英国制造业的未来:说它衰亡大错特错》(The Future of UK Manufacturing: Reports of its death are greatly exaggerated)的研究报告。报告认为,英国制造业虽然面临激烈竞争和金融危机的考验,但并未衰落;如果企业和政府应对得当,还有望蓬勃发展。其主要内容如下:
一、英国制造业现状和展望
很多人误以为英国制造业不是已然衰败就是行将就木。实际上,虽然制造业在英国整体经济中的比重在下降,但这主要是由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制造业就业人数持续萎缩,但这更多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虽然英国制造的旗舰品牌多已落入外商之手,但它们在英国的制造能力并未转移或削弱。英国制造业产值在过去50年中增长了35%并在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达到峰值。
以下事实更佐证了英国制造业的实力:2008年,以产值论,英国仍是世界第六大制造国;以出口论,25%的英国出口是高科技产品,高于美国的22%、法国的15%和德国的11%;航空业产值2007年占全球15%;汽车业产值和出口2007年均达到历史最高,其中出口约200亿英镑;英国机械设备和精密仪器制造业近年来迅猛增长;替代能源和低碳生产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更为英国企业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英国制造业的地位的确在下降并面临重大挑战,既受到新兴经济体的长期威胁,又遭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报告认为英国制造业之所以能存续并发展,主要靠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集中发展更具比较优势的领域。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带来了制造业就业人数的减少和就业结构的改变。英国制造业在近30年减少了40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大多是生产线上的蓝领职位,而管理、研发、设计等职位则更多得到保留。金融危机给就业带来很大压力,但不少制造业企业正想方设法避免裁员,以保住其宝贵的员工资源。
关于英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虽然有观点认为英国未来将成为一个几乎完全依赖服务业的“后工业化经济体”,但报告认为,制造业仍将是现代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其他相关服务行业以及设计、研发和金融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也会逐渐萎缩,因此英国仍应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
随着未来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进一步崛起,英国制造业需要越来越多地与它们竞争并合作,而未来制造业的竞争的重心将是知识和技能。英国制造业要保持竞争力,关键是要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确立自己以知识为基的独特定位,维持并提升自身的比较优势。
二、英国主要制造业部门的情况
报告对英国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七个制造业部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其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见附表)。
(一)汽车产业
发展现状:欧洲第三,年销售额90亿英镑,占英国总出口11%,2008年生产160万辆客车、300万部发动机;日本公司的大量投资提高了制造水平并设立了高水平的制造基地。
支持英国制造的有利因素:现有生产基地的高价值和高劳动生产率;贴近消费者;英国是欧洲第三大汽车消费国;劳动力市场富有弹性;政府支持;在汽车设计、工程咨询、赛车等方面全球领先。
主要挑战:经济下滑导致产能削减,英国重要汽车生产厂的关闭将危及汽车产业链在英国的“聚集效应”;在英国进行的研发相对较少,研究机构、政府和业界需要合作优化研发支出和新技术的商业化。
主要机遇:在低碳技术(引擎效率、轻量化材料、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的运用中存在大量机遇;安全技术;建立全球知名品牌;向外国客户提供工程和设计方面的咨询。
(二)航空航天和防务产业
发展现状:世界领先,仅次于美国;业内全球前100名的公司中11家是英国公司,其年销售额达400亿英镑;很多先进技术的发源地。
支持英国制造的有利因素:英国军方需要高水平装备;开放性的政府采购政策迫使英国供应商要具有国际竞争力;持续和高水平的研发投入;领先的OEM供应商(罗罗、空客、宇航等);订单量不大和高技术门槛使之不适合海外生产。
主要挑战:与政府部门的协调;英国不再是空客公司的主要股东;缺少技工和工程师。
主要机遇:民用航空业的长期增长;复合材料、国土安全、无人机等方面的新技术;专注于国际防务市场;进一步整合供应链,增加成本方面的竞争力。
(三)建材产业
发展现状:产值十年间增长了3%,进口增多出口减少;金融危机中住宅项目用建材受影响最大,商用项目用建材受影响相对较小,基础设施用建材相对较好。
支持英国制造的有利因素:建材单位运输成本较高(因此适于本地生产);不少产品(涂料等)属于低劳动附加值产品(不适于海外生产);各国间产品标准不同。
主要挑战:预制化的趋向需要更大范围的合作和协同;分销领域的整合使得采购商比制造商更具市场影响力。
主要机遇:生产 效率有提高的空间;英镑贬值有利出口不利进口;在替代能源特别是核电站方面可能有大笔基础设施投资。
(四)石油天然气精炼产业
发展现状:拥有欧洲第四的精炼产能,良好的分销基础设施带来低成本;虽然精炼厂商过去35年从19家减少到9家,但由于生产率和设施产能的提高使产出基本持平;广义的石化工业2007年销售额达500亿英镑,雇佣超过20万人。
支持英国制造的有利因素:靠近北海油田;现有生产基地的高价值和高劳动生产率;接近消费者(进口运输成本较高);政府基于能源安全战略而提供支持;并非劳动密集型。
主要挑战:多年来低增长低利润,金融危机令产业前景恶化,更多生产基地可能关闭;应付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提高的欧盟环保标准需要持续增加资本支出;俄国和OPEC国家产能扩张,其出厂价已低于英国,即使加上运输成本,英国的精炼厂商也不会一直高枕无忧。
主要机遇:继续投资改善劳动生产率;精炼厂商需要大量投资以使设备能转而用于精炼质量更差的原油(平均每家5亿英镑);尽管要达到正在提高的欧盟环保标准所费甚巨,但另一方面可将一些进口产品排除出市场之外。
(五)化工产业
发展现状:2007年产值100亿英镑、贸易盈余4亿英镑;近年来发生多宗重大并购,外资控制增多;尽管就业大减,产值仍然实现增长。
支持英国制造的有利因素:现有生产基地的高价值和专业性;很多原材料不适于长途运输;相对欧洲大陆的成本优势使英国成为地区性的出口国。
主要挑战:关键原料来源——北海油田产能正在衰竭,用电成本则在增加;中东和其他产地的成本优势愈加明显;升级或替代现有工厂需要大量资本支出。
主要机遇:从短期看,英国厂商能在深加工领域(如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通过差异化竞争获得成功;从长远看,机遇在于发展不依赖石油的传统化工产品的替代品并更多使用可再生材料。
(六)造纸和包装产业
发展现状:不断受到成本上升和大客户降价双方面的压力;通过规模效益降低成本的需要促使多起大规模并购;尽管来自低成本国家的威胁不大,仍是竞争非常激烈的产业。
支持英国制造的有利因素:单位运输成本较高且需要快速应对消费者需求,使其生产相对本地化;低劳动附加值使之不适于海外生产;英国厂商通常在泛欧洲的制造分工中专攻特定产品和技术。
主要挑战:需要持续降低成本,扩大规模效益并使各工厂和生产线更加专业化;消费者有环保包装的需求但还不能接受为其付出溢价。
主要机遇:英镑不再坚挺;该产业比常人想象的更有科技含量,研发对于提高产品功能十分重要。
(七)清洁(环保)技术产业
发展现状:是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并且非常适合英国的禀赋;但英国在该产业还没有确立全球地位,政府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还不足以催生本国的一流公司;在潮汐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还未商业化。
支持英国制造的有利因素: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供应链和产业结构还未定型;该产业需要的很多技能和技术能从航空航天、汽车、石油天然气等其他英国强势产业中获得。
主要挑战:英国应改弦易辙,使大学、政府和企业在判明商业机会、对研发及商业化的资助和协调、刺激需求等方面充分合作,以确立英国在该产业中的全球地位。
主要机遇:仍然有时间和机会在海洋/潮汐以及微型发电技术方面确立全球领导地位,但需要优先发展整合供应链;仍然有机会在风电领域扮演辅助角色;节能技术也令更广大范围内的英国制造业有机会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三、发展建议
就如何保持和发展英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报告分别向英国企业和政府各提出了五条建议。
(一)对企业的五条建议
一是专注于知识而非产品。要专注于研发,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并及时反馈需求,与价值链上的各主体保持良好关系,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二是要有全球视角。将自己的“主场”扩展至英国之外,使其市场规模能足够为全球发展提供平台。
三是积极利用和游说政府。了解并充分利用政府支持制造业的政策,促使政府出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政策。
四是要做所在行业和业务的排头兵。“标志性”品牌往往更能吸引大众关注、政府支持以及年轻英才的加盟。
五是抓住机会抄底、化危为机。金融危机提供了获得人才、先进技术设备以及低成本并购的难得机会。
(二)对政府的五条建议
一是扮演更接近企业的角色。要让公众和企业更了解政府支持培训和创新的举措。
二是支持关键产业的发展。采取措施打造关键产业的“国家队”,在研发等方面予以倾斜。
三是重塑工程师职业。提高该职业的吸引力,加强对职工的技术培训。
四是提倡企业家精神。营造类似硅谷、慕尼黑等的适合制造业发展的地区环境,促使金融界为企业提供创业投资。
五是创造合理的税收和监管框架。给予工厂、设备和科技方面的投资以更多税收抵免,使税收体系更稳定、更具可预见性,鼓励资本支出和研发投入。
报告对英国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信心,认为英国制造业在以前多次经济衰退中都能保持持续发展,只要各方面对其未来不丧失信心、对策得当,就有望度过危机再度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