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2日,特朗普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各种因素导致(对华关税)累加到了145%,它不应该这么高。
他指出:“对中国商品征收的高关税将‘大幅下降’,但不会为零。”
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市场和舆论关注,被外界视为美方对华贸易政策可能转向的信号。
据《卫报》报道,特朗普此言是在回应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当天稍早的评论。贝森特曾指出,目前的高关税政策不可持续,并表示乐观地预计“世界上两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战将趋于缓和”。
两位高层几乎同步释放缓和信号,或意味着美方正重新评估贸易摩擦带来的代价。
关税又要变了?
回顾中美贸易摩擦历程,自2018年以来,美国持续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近期特朗普滥用关税工具,其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压力手段推动制造业回流。
但事实却是,这些政策不仅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反而在抑制中国出口的同时,严重影响了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和消费市场。
在高通胀、产业外流和消费降级三重压力下,政策调整成为迫切选择。
特朗普的表态,既是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回应,也可能成为美国贸易政策走向修正的重要信号。
事实上,关税高企之下,美国本土产业的“吃不消”情况已经显现。
仅4月,就有沃尔沃、斯泰兰蒂斯等制造企业宣布大规模裁员,波及多个关键州。根据业内估算,重型卡车制造因关税成本提升,2024年订单预计下滑超18%。
与此同时,美国消费者也在为价格上涨买单。日常用品价格飙升,越来越多年轻人转向二手市场或延迟消费,零售市场整体疲软。
更有美国经济学家警告称,若当前关税政策不作调整,美国今年“绝对”将陷入经济衰退,预计GDP将下滑四个百分点,连续两个季度萎缩的可能性高达90%。
大型企业可能能够承担额外成本,但中小型企业将面临生存危机,许多零售商因无法支付高达145%的额外关税,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破产潮。
特朗普方团队或许也深知,继续维持高关税政策只会加剧选民不满,因此这一“政策风向”的调整是不得不采取的举措。
涨还是不涨?卖家仍不敢轻举妄动
尽管特朗普近期释放“关税将大幅下降”的信号,但对跨境卖家来说,这并不意味着立刻迎来利好,更像是一次难得的喘息与调整窗口。
政策虽现松动迹象,但市场尚未明朗,卖家普遍仍在观望中。
此前,Temu和SHEIN已先行一步,于4月中旬宣布将于4月25日上调商品价格,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成本变化。
但相比之下,第三方卖家的局面则要复杂得多:涨价可能导致转化率下滑,不涨又无力承担高关税带来的利润侵蚀。
“不涨肯定亏,涨了怕没人买”,成为眼下最真实的行业写照。
眼下,许多卖家仍未贸然调价。一方面是因为手头尚有库存可作为短期缓冲,另一方面平台的定价规则具有一定限制,随意调价可能带来处罚风险。
此外,更现实的压力来自同行之间的竞争,在对手尚未调整售价的前提下,任何“先动一步”的尝试,都有可能导致订单骤减。
面对特朗普释放的“松口”信号,一位深圳卖家在接受派代跨境采访时坦言:“如果关税真的能降,那当然是好事,起码不会像之前那么焦虑了。但我们还是得观望,涨价可能还是难免的,毕竟特朗普的风格一向说变就变。”
多位卖家反馈:特朗普松口并不意味着我们继续之前的价格策略就好了,涨价和优化成本都是必须要考虑的。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库存逐渐消耗、平台规则同步更新,跨境电商行业的成本结构很可能会面临重新调整。如果特朗普的“松口”言论未能迅速转化为实际行动,价格上涨的趋势可能无法避免。
不少卖家也已做好心理准备:“真正涨不涨,还得看5月初是否有实质性政策落地。如果到时仍无明确信号,那大家可能就只能靠涨价保利润了。”
是变局,也是机会
特朗普这次释放出的缓和信号,无疑给跨境卖家带来了新的变数。
一方面,大家都在等待政策的具体落地,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平台价格体系下的一些操作空间。
虽然还不确定特朗普的言论是否意味着关税真的会下调、何时执行以及幅度多大,但可以明确的是,政策已经在松动,局势正在发生变化。
对于卖家来说,现在不是盲目乐观的时候,也不是悲观放弃的时候。而是该做两手准备、合理控货控价、保持灵活度。
未来的对美贸易环境依然充满不确定性,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