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的产业升级难题:上海企业遭遇“人才荒” |
|
发表时间:2016-09-17 作者:刘东 发表评论 |
|
"产业升级"是一个响亮的名词,但在现实的操作中,却需要面对很多现实的难题。 作为国内一线城市、产业升级"排头兵"的上海,也遭遇了困境。最新的报告显示,通过以随机抽样方式选取3532家企业为样本开展调查,反映招聘员工比往年困难的企业约占53.3%。 尽管上海企业平均招聘满足率为83.3%,但涵盖了"互联网+"几乎所有领域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招聘满足率较低,仅为77.5%。 "这背后反映的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个是特大城市对于人口的控制,可能有一些副作用反映在了劳动力市场上。另一个则是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的速度,还无法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相匹配。"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任远表示。 事实上,对一线城市来说,如果不能解决人才问题,产业升级就是梦中花、水中月。 结构性问题显现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中心9月13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有过半参与调查的企业反映,招聘员工比往年更困难。 报告显示,上海企业平均招聘满足率为83.3%,这也意味着上海企业16.7%的招聘需求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满足,这些就业机会因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而流失。 从不同行业的企业招聘满足率来看,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招聘满足率最高,为92.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招聘满足率则较低,仅为77.5%。企业招聘满足率与企业用工景气指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分析人士认为,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受到三大因素的影响,首先,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企业部分薪资空间受到挤压,对从业者吸引力有所下降,最后,上海劳动年龄段人口逐渐减少,劳动力有限供给不足。 对此,任远认为,在产业升级和人口控制的背景下,对劳动力匹配产生了新要求。 上海市近期出台的多项政策文件均要求,2020年,控制常住人口不超过2500万人,而在2015年末,上海的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2415.68万人,增量空间只有85万左右。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人口控制之下,上海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结构失衡。 以户籍人口为例,户籍人口在上海的人口结构中占比较为固定,也不太可能迁移出去,但这部分人群中老龄化和出生率低等问题较为突出,劳动力供给在大幅减少。 任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上海可能面临劳动力总量不足的问题,造成录用人口的需求远远大于求职人口。 此外,目前上海的结构性调整也在持续进行之中,目前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已经超过了70%,战略新兴产业也得到了力推,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目前无法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 周海旺说,报告中招工难的问题,可能从总量上来看并没有那么严重,但其中的问题是,随着经济的调增和新兴的产业的发展,人才需求并不能很好满足存在结构性的问题。 而上海正在推进的疏解非核心功能,也会带来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一些相关产业的劳动力可能会向外疏解,任远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产业就业和福利进步、产业标准的监管和产业效益的调控,来引导劳动力市场的调整。 前述报告也判断,上海市企业招聘满足率持续震荡下行,未来继续下行的可能性较大,上海人力资源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一线城市力争吸引高端人才 劳动力供需不平衡,上海并非孤例。事实上,一线城市均或多或少存在劳动力人口匹配的问题,这为产业升级造成了障碍。 以广州为例,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对外发布了《2015年度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近年来24岁及以下异地务工人员占比持续下降,自2009年以来降低了19.9个百分点。2015年,一个求职者可以对应个1.48个职位,显示广州市劳动力供给趋紧趋势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劳动力总体供不应求态势延续。 而在深圳,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为24%,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一比例均超过了30%。 周海旺建议,在人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在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方面,需要针对目前的产业结构调整作出适应和改进,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订单式的培养。 一方面是培养适合产业升级的人才,一方面则需要引进更多合适的人才。为了吸引高端人才流入,目前一线城市各出奇招。 目前,在科创中心建设的背景下,上海从2015年5月开始,陆续公布了多项人才吸引政策,从户籍便利、住房补贴等方面提出多项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的入驻。 此外,在技能人才方面,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致力于培育技能人才。上海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中心与城投集团、光明食品集团、建工集团、申迪集团、绿地集团、上海银行等51家市属国有企业建立了人力资源战略合作机制。 北京近期也强调,高技能人才将首次纳入人才引进之列,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局长徐熙指出,北京对急需的科技、文化、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人才进行规划,并有评价体系;同时,正在积极拓宽人才概念以及引进的领域,包括高技能人才也将列入引进工作计划。 深圳则在吸引人才的政策进一步放宽了纯学历型人才的落户门槛,对人才入户不设指标数量上限,同时新增社保入户渠道。 广州也出台多项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包括对符合条件的留学人员给予10万元安家费等等。此外,广州对海外高端人才落户、科研、创业提供便利和扶持,并及时为他们解决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经费支持、安家入户、住房解决、医疗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
稿件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
|
【短信订阅】【信息定制】【发表评论】【收藏此页】【纺织通】【联系行业分析师】 |
|
|
查看更多评论
|
请您注意: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
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本网发表的作品,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
| |
|
|
|
图片新闻 |
|
信息搜索 |
|
分类查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