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网站首页
WTO | 自由贸易协定 | 国别专栏 | 贸易实务 | 商务 | 进出口统计 | 配额
现在位置:频道首页 >> 信息正文
冷静看待“超预期”——5月份进出口数据解读

发表时间:2010-06-21    作者:肖新艳  发表评论



  5月份的进出口数据尤其是出口数据超出了市场的普遍预期,但如果我们把比较的参数前移至2008年,就会发现中国对外贸易依然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在内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尚未夯实的大背景下,促进外贸健康、稳定、协调发展仍将是近一两年的主基调。

  进出口快速恢复性增长

  2010年前5个月,外贸延续了前几个月的快速增长态势,进出口总额达11000.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其中出口5677.4亿美元,增长33.2%;进口5323.5亿美元,增长57.5%。但与2008年同期相比,进出口增长8.5%,出口增长4.0%,进口增长13.6%,外贸仍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

  出口超预期的原因分析

  在5月份数据出炉之前,机构普遍预期出口增速在30%强。得出这一预期的主要支撑有两点。其一,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回暖,但回升势头仍不稳定,市场信心并未完全恢复。其二,近几年历史数据表明,不论是在我国外贸高速增长的年份还是在外贸面临巨大困难的年份,5月份出口额与前后一个月相比略低或基本持平。第二季度在全年来看是出口额较平稳的一段时期。因此,市场普遍预计5月份单月出口增幅略好于4月份的30.5%,在35%上下。
 
  海关数据显示,5月份当月,外贸进出口额为2439.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4%。其中出口1317.6亿美元,增长48.5%,进口1122.3亿美元,增长48.3%。出口呈现了2007年2月以来单月最大增幅(受春节因素影响,2007年2月当月出口同比增幅为51.6%),超出了市场普遍预期。

  出口强劲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四:其一,2010年一季度,全球经济复苏态势明显,美日欧经济向好,新兴经济体回升强劲,外需呈恢复性增长。同时,由于滞后期效应,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尚未在5月份的外贸数据中显现。其二,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为出口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三,去年5月单月出口额是我国外贸下降的谷底,基数较低(剔除受季节因素影响的2009年2月数据)。其四,6月11日世界杯在南非盛大开幕。作为吸引观众最多,商业运作最成功的全球体育赛事之一,这一全球球迷的饕餮盛宴对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不容忽视。相比较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时期,在全球经济复苏阶段,这种作用更加凸显。今年前5个月,我国对南非的出口增速高于总体出口增速11.2个百分点,集中反映了世界杯对我国出口的拉动作用。世界杯除了拉动我国对南非的出口以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全球范围内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5月当月,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快速回升。玩具、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箱包及类似容器、鞋类及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3.2%、42.4%、35.8%、32.3%和27.7%。较3月和4月单月同比增幅有了较大幅度提升。这五类商品的出口额合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4.5亿美元,占本月出口增量的12.7%。我国出口的强劲表现,对于推进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和缓解欧洲债务危机带来的紧张情绪都具有积极意义。

  大宗商品进口量价同比上升

  今年前5个月,我国大宗商品进口量和进口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汽车底盘、废铝、谷物及谷粉、锯材和原油的进口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174.0%、69.5%、67.4%、62.0%和29.3%。废铜、废铝、未锻造的铜及铜材、原油和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单价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253.0%、84.0%、78.5%、71.9%和39.5%。

  从5月份环比数据看,除谷物和谷物粉及锯材的进口量上升了31.1%和1.7%之外,其余主要商品进口量环比数据皆负。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价格环比增长15.5%,其余主要商品进口价格仅呈微弱增长或下跌。受其影响,未来我国进口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所放缓。

  我与新兴经济体外贸持续快速发展

  受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的拉动,东盟于2010年5月以2.4亿美元的微弱优势超越日本,成功跻身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行列,位居欧盟和美国之后。今年前5个月,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1118亿美元,增长57.5%。其中,我对东盟出口527亿美元,增长46.2%;自东盟进口591亿美元,增长69.1%;对东盟贸易逆差64亿美元,而2009年同期为贸易顺差10.9亿美元。

  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我国对巴西、中国台湾、俄罗斯、东盟和印度的出口增速分别超过整体出口增速65.2、33.9、20.6、13和4.9个百分点。从印度、东盟和中国台湾的进口增速分别超过整体进口增速22.3、11.6和9.2个百分点。而与欧盟、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进出口增速则普遍低于整体水平。其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水平低于新兴经济体。世界银行预计发展中经济体在2010~2012年期间增长将达5.7%~6.2%。高收入国家2010年增长将在2.1%~2.3%区间,尚不足以抵消2009年3.3%的收缩。2011年预计增长1.9%~2.4%。

  顺差规模波动较大

  在经历了3月份的贸易逆差和4月份的小幅顺差之后,5月份当月贸易顺差攀升至195.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9%,基本与2008年5月持平。前5个月累计贸易顺差为353.9亿美元。从贸易方式看,顺差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从企业性质看,顺差主要源自外商投资企业;从地区国别看,我国对美国和欧盟的顺差规模有所扩大。

  也谈“预期”

  作为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预期”对于市场交易行为和宏观决策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受诸多不确定因素制约,对于我国外贸未来的预期应持审慎乐观态度。

  世行预计,2010年世界商品贸易大幅回升至21%左右,在2011~2012年回落至8%左右。我国外贸发展的走势与之基本相同,2010年上半年的快速增长是在去年基数较低基础上的恢复性增长,况且这种恢复性增长依然面临很多变数。首当其冲的是全球经济复苏虽然在继续推进,但基础仍不稳固,欧洲债务危机有可能给中期可持续增长制造新的障碍。同时,国际资本流量减少、失业率高企、诸多国家产能过剩等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全球经济仍然存在下行风险。除此之外,原材料价格上升和用工成本增加对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形成制约,企业利润空间缩窄,考验企业的生存能力。

  此外,世界杯期间有效劳动时间减少和劳动效率降低及其提前预支消费的作用,都会对外贸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下半年基数的逐渐提高,我国外贸增长速度也会逐步放缓。

稿件来源:国际商报

短信订阅】【信息定制】【发表评论】【收藏此页】【纺织通】【联系行业分析师


  相关资讯  
  • 5月份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分化加剧,对美出口同比下降约20%,对欧盟等非美重点市场出口. 2025-07-03
  • 关税暂缓“窗口期”内抢出口 1-5月我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8383.3亿元 2025-06-10
  • 中纺商会:2025年1-4月中国服装出口分析 2025-06-03
  • 中西部外贸增长凶猛,前4个月增速前十省份占9个 2025-05-27
  • 1-4月我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904.7亿美元,增长1.1% 2025-05-20
  • 5月14日起美国口中国纺织品服装及棉花本轮加征关税税率分别为30%和25% 2025-05-13
  • 1-4月我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904.7亿美元,同比增长1.1% 2025-05-09
  • 一季度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韧性增长,3月对欧美猛增亮产业链真功夫 2025-05-09
  •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内容:
    查看更多评论
    请您注意: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
       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发表的作品,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 图片新闻
    信息搜索
    关键字:
    类  型:
    热门关键字: 配额 产业 家纺
    分类查询
    政策: 法律  法规  公告
          规章  通知  预警
    政府: 国务院 国资委 发改委
          商务部 外交部 财政部
          外管局 海关 央行 税务
          质检 工商 协会 商会
    机构: WTO DOC CITA
          USDA JCCT
    区域: 美国  欧盟  印度
          日本  韩国  巴基斯坦
    贸易: 进口 出口 配额 争端
          结算 技巧 信用证
    投资: 案例  环境  策略 
          分析  走出去
    产业: 战略  升级  集群
          趋势  品牌
    财政: 融资 理财 消费
          出口退税
    金融: 外汇 期货 资本 保险
          银行 股市 债券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信息定制
    第一纺织专业网站群  
    CopyRight ©2005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