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网站首页
WTO | 自由贸易协定 | 国别专栏 | 贸易实务 | 商务 | 进出口统计 | 配额
现在位置:频道首页 >> 信息正文
郎咸平:德国才是中国的真正对手

发表时间:2010-10-15    作者:郎咸平  发表评论



  近日,中德两国领导人会晤,中德关系一度被积极看好。经济学家郎咸平在其博客撰文表示,这只是德国想要获得更多中国市场的惯用伎俩。帝国主义的贪婪本性不会改变,德国也不可能对中国单方面示好。

  以下是其博文摘选。

  郎咸平:

  前几天各位还在歇假的时候,我们的温总理在德国会晤了默克尔。德国《每日新闻》是这样报道的,默克尔声称支持欧盟在2016年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作为回报,温总理也称中国将会为外国在华企业提供更加公平的投资和竞争环境。

  我在新书《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早就说过,德国人不讲理。今天我在这里再特别补充几句,我们千万要注意,德国可是一个我们并不真正了解的对手,这个对手之可怕,我们根本还远没有看到。

  我想提醒各位注意的是,仅仅投资是满足不了德国企业的胃口的,他们想要的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的政府采购市场,现在也已经被他们彻底盯上了。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测算,中央与地方政府的采购金额,一般都占到GDP的10%~15%。具体到我国,2009年底,我们的政府采购占GDP的比例只有2%。如果扩大到10%,那至少是5 000亿美元。这么肥的一块肥肉,他们怎么可能放过呢?为了拿到这块市场,德国企业使出浑身解数,他们透过媒体、透过跟随政府访问的形式,向我们的高层频频施压。还是我说的那句话,这些新帝国主义的贪婪本性从来没有改变过。

  那么他们能不能成功呢?能!他们聪明得很,因为他们也计算过,如果中国加入政府采购协议,中国也能享有其他政府采购协议成员的对等的政府采购准入。这个市场在2008年的规模大概在1.6万亿美元,其中1万亿美元的市场来自美国。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中国是愿意保护国内的政府采购市场呢,还是更愿意让中国企业进入另一个1.6万亿美元的市场?目前来讲,德国生产的汽车,奔驰、宝马、奥迪,哪个市场的潜力最大?肯定是中国。戴姆勒-奔驰车在中国的销售量,过去 4年竟然增长了280%。看一下“2009—2010 年中央国家机关汽车协议供货汽车厂商名单”就能发现,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的宝马品牌和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的梅赛德斯—奔驰品牌都出现在里面,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这两大全球豪华车品牌正式进入了我们的中央政府公务车的采购清单。

  德国想要的投资、想要的政府采购协议都到手了,那么作为交换,我们总应该得到点儿什么吧?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想要的是什么?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为什么?因为没有市场经济地位,就不可能在国际贸易纠纷中占据主动地位,中国出口企业在面临反倾销诉讼的时候,就会非常被动。我们中国动不动就被美国、欧盟以反倾销的名义起诉。什么是反倾销?就是如果你在德国卖产品,为了抢占市场,你把你的产品的定价定得很低,有时定价甚至比成本还低的话,那么德国就可以起诉你,他们可以惩罚性地征收高比例关税。倾销的关键就看成本和售价的差价,但是成本又是怎么决定呢?德国会说因为中国不是市场经济,所以你们市场的人才、生产资料就不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运作的,因此成本不真实,价格也不能反映市场需求。怎么办?那就找一个第三国或者说是替代国的市场价格来代替你中国的价格,比如印度、巴西。他们甚至可以找毫不相关的发达国家的价格来代替你中国的价格。你说这不合理也没用的,谁叫你不是市场经济呢?20世纪90年代欧盟对中国的彩电反倾销,就是将新加坡作为替代国来计算我国彩电的生产成本。要知道,当时新加坡的劳动力成本高出中国20多倍,但人家才不管你这些理由呢,人家就以新加坡的数据为依据,就给你扣上“低价倾销”的帽子了,你能怎么办?

  问题是对话并不等于承认,也不等于有任何承诺。因此,德新社的说法是,默克尔说,如果中国对此采取相应措施,她将为达成“公平、目标明确的谈判”而做出努力。但是,从德国企业巴斯夫的架势来看,你觉得他们真正给我们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话,又要收取多少额外的买路钱呢?就算是德国给了我们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我们得到的实惠也比不上德国得到的实惠。各位不要忘了,德国在2009年以前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英国《金融时报》就报道说,在美国和欧洲许多地区的需求依然疲软的背景下,德国制造商认为,德国这个欧洲最大经济体不断加速的复苏,是由中国推动的。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德国2009年出口虽然下降了18%,但对中国的出口却上升了 7%。中德双边贸易额1 057亿美元,相当于中欧贸易的四分之一。就拿纺织行业来说,全世界的纺织业几乎都在中国,但我们中国的纺织机械是从哪来的?我告诉你,几乎完全来自德国。像我们经常听到的中国服装品牌,什么利郎、杉杉、雅戈尔等等,它们的机器设备很多都是来自德国。即使在2009年,德国出口到中国的纺织机械也达 6.28亿欧元,是第二大市场印度的4倍。还有制鞋行业,中国是鞋类产品的最大出口国,欧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之后,我们56%的企业濒临亏损;而德国作为制鞋与制革设备的最大出口国家,在欧元贬值后出口大幅度增加。

  这就是德国,这才是真实的德国,一个我们并不真正了解的对手。

稿件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短信订阅】【信息定制】【发表评论】【收藏此页】【纺织通】【联系行业分析师


  相关资讯  
  • 郎咸平:中国版QE会使中国卷入“货币战争”吗? 2015-03-13
  • 郎咸平:拿什么拯救持续走低的中国经济? 2015-02-13
  • 郎咸平:旧制度与新常态谁会胜出? 2015-01-28
  • 郎咸平:产业升级根本不是招商引资来的 2014-12-01
  • 郎咸平:中国制造业已下滑到30年的最低谷 2014-11-21
  • 郎咸平:中、美、欧对比 制造业兴则经济兴 2014-09-02
  • 郎咸平:砸碎10大枷锁 中国经济才能走出当下危机 2014-08-27
  • 郎咸平:关键十年 政府应该做什么? 2014-06-05
  •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标题:
    内容:
    查看更多评论
    请您注意: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
       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发表的作品,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 图片新闻
    信息搜索
    关键字:
    类  型:
    热门关键字: 配额 产业 家纺
    分类查询
    政策: 法律  法规  公告
          规章  通知  预警
    政府: 国务院 国资委 发改委
          商务部 外交部 财政部
          外管局 海关 央行 税务
          质检 工商 协会 商会
    机构: WTO DOC CITA
          USDA JCCT
    区域: 美国  欧盟  印度
          日本  韩国  巴基斯坦
    贸易: 进口 出口 配额 争端
          结算 技巧 信用证
    投资: 案例  环境  策略 
          分析  走出去
    产业: 战略  升级  集群
          趋势  品牌
    财政: 融资 理财 消费
          出口退税
    金融: 外汇 期货 资本 保险
          银行 股市 债券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信息定制
    第一纺织专业网站群  
    CopyRight ©2005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